许多人认为父母聪明孩子就一定聪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孩子幼年时并无显著差异,家庭与教育环境虽有影响,但最新共生微生物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是决定儿童认知、智力和心理发育的更重要因素。

2024 年 4 月《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证实,早期抗生素暴露会增加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该研究对近 200 万名儿童追踪 7 年发现,45% 的儿童孕期有抗生素暴露,50% 在婴儿早期(前六个月)有暴露。孕期抗生素暴露使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等四种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增加,调整后风险比从癫痫的 1.08 到智力障碍的 1.17;婴儿早期暴露风险更高,风险比从自闭症的 1.04 到癫痫的 1.27。尤其出生后 2 个月内使用抗生素或用药超 15 天,风险显著升高。这表明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会扰乱肠道菌群发育,进而影响大脑发育。
饮食模式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同样显著。2023 年 5 月《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前瞻性研究追踪儿童从胎儿期到 13 岁,发现 1 岁时采用 “零食、加工食品和糖” 饮食模式的儿童,10 岁时脑白质体积较小;8 岁时坚持 “零食、土豆和加工食品” 模式的儿童,大脑灰质总体积较小。相反,8 岁时遵循 “全谷物、软脂肪和乳制品” 模式的儿童,10 岁时大脑总量、脑白质和灰质体积更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回旋更大、表面积更广。进一步分析显示,1 岁时高糖加工饮食模式通过减小脑白质体积,对 13 岁智商产生负面影响,而全谷物和乳制品(尤其是发酵乳制品)则促进大脑发育、提升智力。

最具突破性的是 2023 年 11 月《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可传递认知能力。研究者将 10 名神经认知发育优异儿童和 10 名发育较差儿童的粪便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发现移植高认知水平儿童菌群的小鼠,在移植后 1 周活动能力更强,4 周后短期工作记忆更佳,22-23 周后识别记忆和空间记忆更优,且大脑葡萄糖摄取率更高。小鼠的认知表现与供体儿童的语言、手眼协调等评分显著相关。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甲酸盐、甘露糖和黄嘌呤三种粪便代谢物与认知评分呈强正相关。代谢物富集组儿童的神经认知表现明显优于耗竭组,且代谢物富集小鼠的脑体重比更高,认知表现更好。尿液和粪便代谢组分析还确认,黄嘌呤 / 次黄嘌呤、甲酸盐、甘露糖等是儿童认知发育的潜在保护性生物标志物。

这些研究共同揭示:儿童认知发育并非主要由遗传决定,肠道菌群通过早期抗生素暴露、饮食模式等因素塑造,甚至可通过粪菌移植传递认知能力。这打破了 “父母聪明孩子就聪明” 的固有认知,提示通过保护肠道菌群、优化饮食结构(减少加工食品、增加全谷物和发酵乳制品),可有效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和认知提升,为儿童智力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干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