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健康综合站

扰乱肠道菌群 关联多重健康风险

2025-08-20
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饮食、呼吸和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殖系统、代谢功能、心理状态、神经系统及癌症发病风险产生深远影响。而肠道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决定着个体在相似暴露条件下的健康差异。
环境荷尔蒙对肠道菌群的扰乱是其危害健康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多种常见环境荷尔蒙可被称为 “微生物干扰物”,它们会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农药(如草甘膦、毒死蜱)长期暴露会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进而升高炎症水平,诱发肠道屏障渗透、葡萄糖稳态失调及肥胖。双酚 A 和邻苯二甲酸酯则通过扰乱菌群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增加 1 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和神经发育障碍风险。
重金属(铅、砷、汞等)的低剂量长期暴露会损害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为慢性疾病埋下隐患。化妆品、日化品中常用的三氯生、对羟基苯甲酸酯等杀菌剂,以及阻燃剂多溴联苯醚、不粘锅相关的全氟化学品,都会通过扰乱肠道菌群,影响葡萄糖、脂肪代谢及胆汁酸平衡,升高结肠和肝脏炎症水平,甚至干扰菌 – 肠 – 脑轴功能。
肠道微生物的状态直接关联神经发育与大脑功能。过去 15 年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通过菌 – 肠 – 脑轴影响心理、免疫和内分泌功能,进而改变个体对心理疾病、神经疾病的易感性。食与心研究室发现,补充乳酸杆菌等有益菌不仅能改善消化和免疫状态,还能提升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焦虑,增强认知能力,改善自闭、多动症状,甚至修复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饮食和生活方式通过影响菌群间接决定健康结局。偏爱甜食、油炸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热量食物,缺乏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和豆类摄入,饮水不足的人群,更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记忆问题,且补充益生菌效果有限。而常吃豆类、蔬菜和发酵食品,饮水充足且坚持锻炼的人,即便出现健康问题也能更快改善,益生菌补充效果也更为显著。
这些发现揭示了环境荷尔蒙危害健康的全新路径:它们并非直接作用于人体器官,而是先扰乱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在相同环境暴露下,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健康结局的分化。因此,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成为应对环境荷尔蒙危害的核心策略,通过补充益生菌、坚持健康饮食、减少有害物质暴露等方式,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环境荷尔蒙带来的健康风险,为身心筑起一道天然防线。

最新文章

最补的不是莲藕而是它,连吃3天

健康科普

 

阅读10824

少喝大米和小米

健康科普

 

阅读19241

降“火气”,除秋燥,比燕窝还滋补!

健康科普

 

阅读17780

除湿去燥养脾胃,全家都爱吃

健康科普

 

阅读17940

养好肺身体壮,秋冬少生病

健康科普

 

阅读15636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