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末新冠疫情高峰时,许多人困惑为何严格防护仍会感染:明明避开人群、快递消毒到位,却还是 “阳了”。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对有效防护至关重要。这些用生命教训换来的知识,不仅能解释过往困惑,更能为应对未来潜在的病毒威胁提供参考。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其中前两种可归为一类,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作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大小 0.01~10μm),可携带病毒长时间、远距离扩散,这也是病毒传染性强的关键原因。
经典的扑克玩家实验有力证明了气溶胶传播的主导地位。研究显示,仅通过空气传播时鼻病毒感染率达 56%;空气加接触传播时感染率 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仅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时,感染率为 0。这说明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中,气溶胶的作用远大于接触传播。

呼吸道飞沫形成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人体呼吸、咳嗽和打喷嚏等过程。人的呼吸系统如同敞口容器,时刻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高速气流通过呼吸道内衬的水基液体表面,将液体雾化形成飞沫。健康人静息时呼出的飞沫量极少(≤15 pL/L 空气),但感染病毒后会急剧增加,有氧运动时呼吸量增大,也会使飞沫产生量提升一个数量级,这也是健身房等场所传播风险高的原因。
咳嗽和打喷嚏是更强烈的飞沫来源。咳嗽时声门关闭后突然打开,肺部积聚的气压推动空气以每秒超 15 米的速度排出,通过薄膜破裂、波浪剪切等机制产生大量飞沫,大小从不到 1μm 到超过 100μm 不等。干咳作为新冠常见症状,虽无浓痰却同样能释放病毒飞沫。打喷嚏虽不是新冠典型症状,但极端空气速度产生的飞沫也具有强传播性。
关于厕所废水传播的担忧,虽粪便中高浓度病毒可能随雾化产生气溶胶,但新冠病毒对氯等氧化剂敏感,在经过氯气消毒的日常用水中生存能力有限,风险相对较低。

明确传播路径后,防护重点便清晰可见:阻断气溶胶传播是关键。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在封闭空间佩戴口罩,加强室内通风换气,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吸入病毒气溶胶的风险。相比之下,过度纠结于物体表面消毒的意义有限,虽需保持基本卫生,但不必因担心接触传播而过度焦虑。
了解新冠病毒以气溶胶为主的传播特性,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防护。病毒的传播本质是通过空气扩散的气溶胶流动,抓住这一核心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在面对潜在病毒威胁时更从容地保护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