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雾” 一词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有人将其描述为 “断片”,也有人担心它是 “痴呆的前兆”。脑雾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出现?又该如何预防和改善?本期将为你一一解答。
脑雾(brain fog)并非医学或科学术语,而是对一类大脑功能异常感觉的描述,主要表现为思维和反应迟缓、模糊、混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事情等。许多人都有过脑雾体验:有人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有人头晕目眩,有人稀里糊涂做了不明所以的事,有人张口忘词、转身忘事,还有人完成简单事务需花费更长时间,甚至出现拿着垃圾却扔掉手机的情况。这种状态类似凌晨被叫醒时的半昏睡状态,反应格外迟钝。

需要明确的是,脑雾不等于痴呆。痴呆患者不仅认知减退,生活往往无法自理,而脑雾多数情况下短时出现后会很快消失,人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但如果脑雾反复出现或频率已损害工作、学习、生活能力,就需提高警惕。
从细胞水平看,脑雾主要由高水平炎症和影响情绪、精力、注意力的激素变化引发的脑功能损伤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低水平炎症、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自免疫疾病)伴随的炎症,都可能损害血脑屏障,升高神经炎症,影响大脑功能。此外,化疗等药物也可能引发脑雾。
生化层面,性激素变化对女性脑功能影响较明显,部分女性孕期或绝经后会出现记忆力变差的情况。压力激素也会显著影响脑功能,压力过大时人可能大脑空白,焦虑时易疲劳、分心、忘事。

特定食物过敏人群误食过敏食物后可能出现脑雾,如花生过敏者。食用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的食物,或过量摄入含谷氨酸钠的食物,也可能诱发脑雾。醉酒后的晕晕乎乎、思维断片等也是脑雾表现,酒精无疑会诱发脑雾,甚至有英国男子因啤酒节狂饮出现持续半年的脑雾症状。病毒感染同样可能引起脑雾,国外已有报道称部分人感染 COVID-19 痊愈后,出现长期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脑雾症状。
对正常人而言,脑雾是大脑功能异常的信号。及时纠正身体、饮食或生活习惯中的问题,大脑可逐渐修复恢复正常;若无视信号,脑雾会愈发频繁,问题加重,甚至可能诱发认知衰退和严重疾病。

大部分诱发脑雾的因素可控,主要包括:睡眠缺乏,会升高压力激素,增加大脑氧化压力和炎症;酒精及其他成瘾药物;偏爱促炎饮食;大量甜食,高糖或甜味剂食物可能引发头晕头疼;压力或焦虑;饥饿,大脑葡萄糖供应不足会降低脑功能和效率;缺水,大脑含水量超 80%,缺水会损害大脑功能,干扰思维、情绪等,严重时甚至导致幻觉。了解这些诱因,针对性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和改善脑雾,守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