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健康综合站

高脂饮食伤血管,竟和这三者有关

2025-08-26
提到护心,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比如不敢放开吃鸡蛋。但《Science》最新论文告诉我们,背了几十年 “动脉粥样硬化元凶” 黑锅的胆固醇,其实是被冤枉的!真正让心血管受伤的,是一场围绕 “胆固醇、氧化三甲胺(咱们简称‘替冒’)、大肠杆菌” 的三角博弈,而高脂饮食正是这场博弈的 “幕后推手”。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个研究,搞懂为啥吃太油会诱发心脑血管病。
先给胆固醇平反:它不是真凶,“替冒” 才是
长期以来,大家都怕胆固醇 —— 觉得吃多了会让血管长斑块,引发心梗、中风。确实,当低密度胆固醇(常说的 “坏胆固醇”)在血管里堆积,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但这背后另有真凶:血液里的氧化三甲胺(TMAO,记不住学名就叫 “替冒”)。
“替冒” 是肠道里的细菌代谢出来的产物,它才是破坏血管的 “黑手”:会激活血管细胞引发炎症,让 “坏胆固醇” 更容易变成堵塞血管的泡沫细胞,还会阻止胆固醇排出体外,甚至让血小板扎堆形成血栓。研究发现,血液里 “替冒” 每多 10μmol / 升,全因死亡率就升高 7.6%,比胆固醇危险多了。
至于大家担心的鸡蛋,现在科学界明确:健康人每天吃多少鸡蛋都没问题;有肠漏、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脏病的人,每天 1 个也很安全。别再让胆固醇背锅啦!
“替冒” 从哪来?靠细菌 “加工” 食物
“替冒” 不是吃进去的,是咱们肠道里的细菌 “造” 出来的。比如梭杆菌、大肠杆菌这些细菌,会把食物里的胆碱(肉、蛋、奶里多)、肉碱(红肉里常见)分解成三甲胺,再送到肝脏加工成 “替冒”。
这时候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不能吃肉了?其实不用这么极端。《Science》研究指出,胆碱和肉碱会不会变成有害的 “替冒”,关键看饮食里的脂肪含量 —— 正常吃饭没事,吃太油才会出问题。
高脂饮食是 “导火索”:喂肥大肠杆菌,催生更多 “替冒”
咱们肠道里本来有个平衡的小环境:结肠里氧气少,不利于大肠杆菌这类细菌繁殖。但长期吃太油,会彻底打乱这个平衡。
研究用小鼠做实验发现,吃高脂饮食的小鼠,结肠会出现一系列变化:肠道变短、黏膜发炎、负责分泌保护黏液的细胞减少,更关键的是,肠道上皮细胞的 “呼吸” 出了问题 —— 原本消耗氧气维持低氧环境,现在氧气消耗变少,肠腔里氧气和硝酸盐变多。
这一下正好给大肠杆菌 “喂了饭”:它喜欢微氧环境,还有了充足的硝酸盐当 “养料”,于是疯狂繁殖。而大量的大肠杆菌会加速分解食物里的胆碱,产生更多三甲胺,最终让血液里的 “替冒” 含量飙升,进而损伤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病。
搞懂 “高脂饮食”:不只是大鱼大肉
很多人觉得 “高脂饮食” 就是顿顿大鱼大肉,其实不然。除了肥肉,坚果(比如核桃、杏仁)、植物油(炒菜加太多油)都是脂肪来源。比如油条配豆浆、外卖里的红烧菜、甚至过量吃坚果(每天超过 7 个核桃 / 24 个杏仁),都算高脂饮食。
简单说:炒煎炸的菜、加了很多油的加工食品,哪怕是素菜,也可能是高脂的;反之,清蒸、水煮的肉,反而不算 “高脂食物”。
看完这个研究就明白,护心不用盲目戒胆固醇,更该管住 “高脂饮食”—— 少点油炸外卖,控制烹调用油,坚果适量吃。毕竟,让血管受伤的不是鸡蛋、瘦肉,而是打破肠道平衡的 “油超标”。记住这个三角关系,咱们就能更科学地守护心血管健康啦!

最新文章

最补的不是莲藕而是它,连吃3天

健康科普

 

阅读13361

少喝大米和小米

健康科普

 

阅读16219

降“火气”,除秋燥,比燕窝还滋补!

健康科普

 

阅读15128

除湿去燥养脾胃,全家都爱吃

健康科普

 

阅读12587

养好肺身体壮,秋冬少生病

健康科普

 

阅读15415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