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保护物质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我国的儿童通常要接种哪些疫苗?计划内疫属必须接种疫苗
近年来,卫生部公布实行扩大免疫规划,接种14种疫苗预防15种病,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A+C群流脑疫苗、出血热、炭疽和钩体等14种疫苗。其中,出血热、炭疽和钩体疫苗由各地卫生部门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可有选择纳入。如上海市就根据本地传染病流行特征,未将出血热、炭疽和钩体疫苗纳入扩免对象,制定了11苗防12病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方案。此外,疫苗接种可分为计划内疫苗(免费疫苗)和计划外疫苗(自费疫苗)两大类。只有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实施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才能使宝宝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平,逐渐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流行。
计划内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包括两个程序:一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复种。
计划外疫苗:是自费疫苗。可以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各地区不同状况及家长经济状况而定。如果选择注射二类疫苗应在不影响一类疫苗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注射。要注意接种过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脊灰糖丸)要间隔4周才能接种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脑及所有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应对?需依情况而定,不可盲目处理
正常反应: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疼痛、发热。
应对措施: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 1 ~ 2 天均属正常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喂水、并注意多休息即可。如果高热,可服用退烧药,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有时会赶上接种疫苗刚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况,只有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才可鉴别。万万不可以看到接种后发热就只想到接种反应,遗漏了原发病造成误诊。
异常反应: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应对措施:遇到晕针、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与此同时立即请医生作紧急对症处理。出现皮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脱敏药。出现过敏性休克一般表现为接种后很短时间内面色发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抽风等。此时一般医生会立即进行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激素和脱敏药观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