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健康综合站

65岁后,最好改掉4个坏习惯

2025-10-16

医生一句话点醒了家属:“有些坏习惯不改,年纪一大,脑子真的容易出问题。”这话让人心惊——年纪大了,脑子真的会“慢慢丢”吗?

不少人都觉得记性差是老了的正常现象,但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现在老年痴呆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我们平时的某些行为,正在悄悄掏空大脑?

65岁以后,生活方式是不是需要彻底“改改”?今天我们就聊明白这个事。

老年痴呆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年痴呆,不只是忘事那么简单。

它的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一种退行性的脑部疾病,最典型的表现是记忆力减退、语言混乱、判断力下降。更严重的,会出现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甚至无法独立生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国内大约有1500万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1000万

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里,几乎翻了一倍。更可怕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每3秒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老年痴呆。

不少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出现,和生活习惯、饮食、心理状态、社交圈子都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不是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而是很多人的大脑,是被自己“养坏”的

患上老年痴呆,或许和这5件事有关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是“基因写好的剧本”,其实生活方式才是导演。下面这5个因素,是我们在门诊中最常见到的“大脑杀手”。

1. 重复性强、长期单调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一退休,生活节奏立马变得极其规律:早上遛弯,中午睡觉,下午再遛弯,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就过去了。

日复一日,大脑几乎不再产生新刺激,神经连接逐渐退化。大脑就像机器,不用就生锈。

2.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很多老人开始沉迷手机、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看似热闹,实则是被动接收碎片信息,缺乏深度思考。长此以往,大脑的处理能力会被“荒废”,反应变慢,记忆力变差。

3. 社交圈子缩小,情绪长期压抑

年纪大了,朋友越来越少,有些人甚至几天不和人说一句话。长期缺乏情感交流,容易让人陷入低落、孤独、焦虑的情绪中。情绪压抑会直接影响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加速认知能力的衰退。

最新文章

这些动作最伤腰椎

健康科普

 

阅读15260

胆囊功能的“隐形杀手”

健康科普

 

阅读12488

便难自行消退的“沉默隐患”

健康科普

 

阅读16290

成人小肠疝气高发

疾病百科

 

阅读11727

有膀胱结石要避免这些行为

健康科普

 

阅读14956

冀ICP备2024081979号-2